尽管IMS技术规范的讨论和制订开始较早,但可运行的3GPPR6版本是在2004年底才发布,运营商完全意义的IMS测试也是在2005年才 开始。目前世界各地声称的众多的IMS案例,大多数是基于移动PS的PoC应用(这些PoC案例并不是完全遵循IMS/OMAv1.0,而是基于 SIP/Pre-IMS应用),或是些基于SIP的应用或体系,真正符合IMS架构的案例非常少。具体的,可以将这些IMS及应用的案例分为以下4种:端 到端IMS案例;带有部分IMS网元的案例;基于Pre-IMS上的应用(如PoC,IM等);与SIP/IMS相关的(包括NGN)等。
基于对新业务开发快速推广、优化网络结构及资源建设的需求,全球许多运营商积极联合设备供应厂商,共同推动IMS的开发。
2004年以来,全球多个运营商都宣布基于IMS的策略。2004年日本NTT、日本电信、韩国电信、巴西电信等运营商成立FMC联盟,志在推 动、推广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的联合经营模式。目前IMS已经被一些运营商视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网元,它不仅出现在日本KDDI的“Ultra3G”、美国 Sprint的EV-DO等移动运营商的3G以及未来网络的架构中,而且开始在固定及全业务运营商的NGN中占据核心位置,如BT的21世纪网络、NTT 的下一代网络、KT的BcN宽带融合网络。
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接受IMS,特别是最近的几个月以来,不断有运营商开始试验和部署IMS网络的新闻,除Sprint、Cingular等 移动运营商外,Verzion、AT&T、英国电信、法国电信等等固网运营商及全业务运营商也开始试验与部署IMS。据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信息所统 计,截止到2006年3月,开始试验和部署IMS的运营商有英国电信、法国电信、英国MMO2、芬兰Saunalahti、美国Sprint、意大利 TIM、西班牙Telefonia、丹麦TDC、澳大利亚COMMANDER、北欧TeliaSonera、印尼Telkomel、葡萄牙TMN、美国 Cinglar、AT&T、Qwest、BellSouth、荷兰KPN、美国Verizon、日本NTTDoCoMo、 VodafoneGroup、芬兰Telenor、巴西电信(按时间顺序排列)等22家运营商。而据此前在2006年2月Lightreading公司对 来自全球60个网络运营商实施IMS的计划的调查来看:已有8%的运营商在部署IMS,超过60%的运营商将在2007年年底之前开始部署IMS,19% 的运营商在2007年之后部署IMS。这表明,IMS的大规模部署将在2006~2007年,而真正意义上的固定融合(FMC)业务的大规模商用将在 2007年之后。事实上,全球大部分商用的IMS网络都处于初级阶段,由于市场中的诸多因素,IMS是被运营商强力推上了前台。
进入到2006年,设备制造商也都持续对IMS表示非常的热心,IMS一方面是运营商为提供下一代服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战略步骤,另一方面又为设备供应商带来新的创收机会。目前,推出了IMS商用解决方案的设备商有爱立信、诺基亚、西门子、北电网络、中兴、华为、朗讯、NEC、索尼爱立信等 多家公司。实力最强的是朗讯、爱立信、诺基亚和西门子。截止到2006年3月,爱立信、朗讯、西门子和诺基亚等多家设备厂商均已签署了多个商用和测试合 同,其中,爱立信52个,朗讯39个,诺基亚7个,西门子4个。范围遍及美洲、欧洲和亚洲,涵盖了GSM/GPRS、WCDMA、CDMA2000以及有 线网络,并涉及一系列丰富的应用,如一键通(pushtotalk)、组合服务(combinationalservice)、IP语音电话和IP Centrex。
此外,为了加速IMS的部署,一些组织和运营商开始筹划全球性IMS互操作试验,预计在2006年10月,将由多业务论坛(MSF) 组织一个跨越3大洲的IMS互操作测试,这个互操作试验被称为GMI2006,全球5家顶级的运营商BT、KT、NTT、Verizon、 Vodafone以及众多设备厂商将现场演示IMS融合的实施和解决互操作问题。GMI2006将使用来自BT、KT、NTT、Verizon、 Vodafone的试验设施,并把这些试验用有QoS保障的全球IP网络连接起来。在技术层面,GMI2006将集中在3个问题上:多级数VPN的配置 (站点之间)、VoIP/IMS增值业务的配置和故障管理。
尽管如此,IMS的部属将是一个复杂的、长期的过程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移动业务提供商已成为提供基于IMS应用的先驱者,而第一个利用IMS 实现真正固定移动融合的将是固定线路运营商,这主要是由于固定线路运营商面临着较移动运营商更为严重的ARPU危机,业务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。
IMS在中国
从设备的开发看,国内外主流厂商都在进行IMS产品的开发,也提出了明确的产品计划。这些计划能否按计划实施,很大程度上受到标准进程市场需求的限制,2006年应用于移动的IMS设备可以投入商用,应用于固网的IMS设备将会更晚些。
2004年以前,由于国内厂商一直在积极投入R4软交换的建设,对于IMS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。此外,由于3G牌照和重组等其他原因,国内运营 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需求也不是很强。因此IMS在我国的进展并不大。进入2004年,由于国际电信运营商纷纷调整其战略规划和IMS标准制定的快速发展, IMS才真正开始在我国获得广泛关注。目前,我国的设备厂商在IMS的商用产品上进展迅速,如华为和中兴都纷纷推出了基于IMS的解决方案和支持平滑演进 的Pre-IMS软交换解决方案。基本上都能支持移动CS和IMS融合业务以及PSTN与融合业务。但与国外厂商相比,我们还处在应用的初级阶段。此外, 目前一些国内厂商在发展IMS时,更多的是考虑运营商现阶段的业务需求,并没有考虑其长远发展的目标。加上此前对R4软交换的大量投入,使得目前的国内厂 商更多的是考虑平滑演进的方案,即先做R4软交换,然后把IMS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。随着IMS研发进程的深入,预计到2006年下半年,会有更加完善 的IMS方案出台。此外,由于在IMS领域的先天不足,一些国内厂商也纷纷开始加强与国外厂商的合作,如大唐已与朗讯建立联盟关系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 助加速国内厂商对IMS的研发进度,同时也能够改善国产标准TD-SCDMA在IMS上的不利位置。
总体来说,在基于3GPP的R5标准的IMS产品研发上,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研发进度与国外先进厂商(爱立信、朗讯等)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。 此外,结合运营商试验情况来看,国外厂商在IMS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切入方面也比国内厂商领先。如朗讯、爱立信等国外厂商都依靠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商用经验和 技术领先优势,在国内运营商的试验中获得一致好评。同时,随着国外厂商大举进攻中国3G市场,不少厂商已经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并与国内设备厂商达成了联盟 合作关系,这将使得我国今后的IMS商用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。国内厂商也不是没有优势可言,虽然国外厂商在引领技术方面确实比国内厂商更胜一筹,在 满足国内运营商阶段性需求而言,国外厂商还是稍稍逊色,如软交换过渡到IMS的解决方案方面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